400-123-2230
400-123-2230
时间:2023-04-03 点击数:
米乐m6为消除异方差、异常值和不同量纲对研究的影响,并使不同要素的影响程度具有可比性,对各要素进行对数化[8-11]。鉴于2001年以来广州市国土面积(7 434.40 km2)保持稳定,行政区划变动较小,该研究分析时间段定为2001—2017年。以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增加值(FC)、第二产业增加值(SC)、第三产业增加值(TC)、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GDT)、常住人口(CZR)、常住非农业人口(CZF)、城市建成区面积(JCQ)、道路总长度(DLC)等驱动因素为自变量,以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规模为因变量,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采用进入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采用逐步法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判定系数R2、F统计量等指标来评价方程的优劣,回归模型和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根据各评价指标,选出最优回归方程。
1.2 行政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的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据广州市地情网记载,广州市由1949年下辖33个辖区(23个市区、9个郊区、1个水上区)历经多次调整和变动,截至1988年广州全市行政界线不再变化,行政界线内政区发生几次调整,国土总面积保持7 434.40 km2。目前广州市下辖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南沙区、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11个区。
2.1 数据来源 1988年以来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地数据来源于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统计年鉴》(2000—2018年)、《广州50年》(1949—1999年),其中1949—1978年间部分数据缺失。
2.2 预测模型 相关研究表明,城市扩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建设活动等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变更[7-10]。笔者选择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增加值(FC)、第二产业增加值(SC)、第三产业增加值(TC)、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GDT)、常住人口(CZR)、常住非农业人口(CZF)、城市建成区面积(JCQ)、道路总长度(DLC)9个驱动因素,分析其与因变量——城市园林绿地规模(YLLD)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1.1 地理位置 广州市地处我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地理坐标为112°57′~114°03′E,22°26′~23°56′N,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是我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是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
3.2 城市园林绿化规模扩张驱动因素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除常住非农业人口外,城市园林绿化规模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常住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道路总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园林绿化规模与以上各驱动因素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米乐m6常住人口、常住非农业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道路总长度与城市园林绿化规模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81、0.980、0.991、0.985、0.989、0.749、0.993、0.966。
1.3 气候条件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海洋和大陆对广州气候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广州市多年平均气温为21.5~22.2 ℃,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为1 800多mm,年降水日数为150 d左右。
1.4 社会经济概况 2017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 503.15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4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 015.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 254.37亿元。人均GDP达150 678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22 317美元。全年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 4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484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32%,建成3 400 km绿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包括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求3个方面。其中,“空气安全,希望能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希望天天都是没有霾的日子”是社会性需要的一方面,而城市绿地,尤其是城市园林绿地对保障城市空气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城市建造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系统,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轻人对自然的破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由表1可以看出,常住人口对园林绿地规模的驱动力度最大,回归系数为1.617,当常住人口每增长10%,将促使园林绿地规模增加16%;其次是常住非农业人口、道路总长度、建成区面积等,回归系数分别为0.610、0.534、0.426等,其中建成区面积对园林绿地规模的驱动力度较常住人口低,建成区面积每增长10%,将促使园林绿地规模增加4%。
式中,a、ai、c为模型参数,其中a、ai为斜率,c为截距;R2为判定系数;SSR为回归平方和;SST为总平方和,等于回归平方和SSR与残差平方和SSE之和;MSR为均方回归,即SSR除以相应的自由度;MSE为均方残差,即SSE除以相应的自由度。
4.1 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规模扩张态势 1949年以来,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规模不断扩张,增长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态势。1949—2000年间,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规模以年均15.03%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1—2017年间,城市园林绿地规模年均增长率仅2.41%,增长放缓。
4.2 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规模扩张驱动力 根据各驱动因素与城市园林绿地规模的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米乐m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米乐m6常住人口、常住非农业人口、建成区面积、道路总长度等指标,与城市园林绿地规模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对城市园林绿地规模扩张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常住人口增长对园林绿地规模扩张的推动作用最大,常住人口每增长10%,将促使园林绿地规模增加16%。拟合的线性方程的拟合优度均较高,其中以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为自变量的二元线性方程的拟合优度最高,调整R2为0.993。
城市范围内的绿地(不包括农业生产用地)统称为“城市园林绿地”“城市绿地”“城市绿化用地”,是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1]。城市园林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米乐m6米乐m6生产绿地、道路绿地和风景林地等。不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和室内绿化;以物质生产为主的林地、耕地、牧草地、果园和竹园等;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列入绿地的水域[2]。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城市环境、文化宣传教育、社会交往、游憩休闲、健康疗养、防灾、避灾、减灾等社会效益,调节温度、调节湿度、净化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土壤、降低噪声、保护生态环境等环境效益,以及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3-6]。园林绿地系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生产生活和工作领域,优美的环境能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体健康,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服务,为整个社会发展服务,具有全社会的广泛的价值。园林绿地的效益是综合的、广泛的、长期的、人所共享的和无可替代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积累和增加。
4.3 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规模预测 在时间序列上,假设园林绿地规模仍以年均增长率2.41%的速度不断扩张,至2020年广州市园林绿地规模将增至155 915 hm2,至2030年将增至197 868 hm2,至2035年将增至222 904 hm2。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为打造“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广州市将科学调控人口规模,2035年广州常住人口规模将控制在2 000万人左右,基于常住人口预测2035年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规模将达549 509 hm2,约为时间序列预测结果的2.5倍。因此,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可能较为保守。
城市园林绿化是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笔者以1949年以来广州Leabharlann Baidu历年城市园林绿地规模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规模的扩张进程,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地规模扩张的驱动因素,并基于各驱动因素建立城市园林绿地规模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广州市的城市园林绿地规模,旨在为园林规划和绿化发展主管部门科学制定城市园林绿地相关规划、计划等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3.3 城市园林绿化规模预测 采用一元线性模型和多元线性模型,建立城市园林绿地规模与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如表1所示,拟合结果显示回归系数和F统计量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城市园林绿地规模与各驱动因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除以常住非农业人口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低外,其他方程的拟合优度均较高,调整R2均大于0.920,其中以建成区面积、常住人口为自变量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优度最优,调整R2最大,F统计量也最大;其次分别是以建成区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等为自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