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2230
400-123-2230
时间:2023-10-23 点击数:
米乐m6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景观规划设计逐渐具备灵敏感知、精准判断、自适应学习和有效执行等特征,即景观规划设计及管理逐渐智能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发展需求及相应技术手段的变化,未来的风景园林行业需要技术创新,需要探索新发展途径,需要专家学者积极引入各专业的技术力量,从多层面进行智能化景观规划与设计探索,助力智慧景观的发展。
本期热点导读精选18篇“景观智能化规划与设计”相关论文,内容主要涵盖了人工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数字景观技术等诸多技术力量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聚焦技术发展米乐m6、实施途径、应用场景推动城市结构及要素向景观智能化方向转变。以期引导读者进入信息智能化、要素协同化、管理流程化的新阶段。
▪ 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图像分类与质量评价——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为例/汪洁琼 江卉卿 王敏*
▪ 数字技术驱动的城市景观应用场景与实践路径/梁佳宁 李文竹* 李伟健 龙瀛
▪ 人群动态分布感知下的天津市公园活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张赫 贺晶 杨天宇 曹舒仪
▪ 基于景感生态理念的历史街区场所营造智能化路径/刘江 蒋思雨 张兵华*
▪ 智慧景观背景下物联网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邹尚恩 刘开鑫 孙晓辰 胡一可*
▪ 景观服务视角下城市街区感知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胡一可 张天霖 王磊 何捷
▪耦合多元数字技术的采石场景观设计路径——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王子尧 张诗阳 王向荣 林箐
▪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数字化研究/吕志华
▪ 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探索/杨冬冬 曹磊 刘海龙 赵新
▪ 街道绿化品质的人本视角测度框架:基于百度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大规模分析/叶宇 张灵珠 颜文涛 曾伟
▪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胡一可 丁梦月 王志强 张可
摘要:【目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否有效习得风景园林设计特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方法】采用样式生成对抗网络2代(style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2, StyleGAN2)算法,通过算法训练生成风景园林设计方案;之后拆解StyleGAN2算法中的w向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降维方法和无监督学习K均值聚类方法可视化w向量特征;最后根据w向量的数据特征和生成结果的关联,分析算法对设计方案特征的提取能力。【结果】StyleGAN2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场地生成高质量和多样化的设计方案,并且可以识别和提取一些高维抽象设计特征,如植被密度、水域面积、铺装面积、道路网络结构等。【结论】神经网络不仅可以识别图像形态特征,还可以在没有人类指导的情况下,无监督学习识别部分抽象的高维设计特征。但目前大部分设计特征耦合性较高,这是风景园林工作的复杂性和算法低可解释性共同导致的,需要未来进一步探索。
陈然,赵晶 .基于样式生成对抗网络的风景园林方案生成及设计特征识别[J] .风景园林,2023,30(7):12-21.
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图像分类与质量评价——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为例
摘要:【目的】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生态高质量修复与智能化监测的更高诉求,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质量评价,旨在探索风景园林数字技术的前沿领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的水体生态修复与生态绿色发展提供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方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训练,实现大范围、大批量的水体生境卫星图像智能识别、分类与评价。【结果】构建了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水体生境卫星图像数据集,训练了水体生境质量评价深度学习模型,对研究范围内全域的水体生境进行了高精度、自动化的生境质量评价。【结论】深度学习模型能够长时序、大范围地对水体生境进行质量评价,为水体生境的修复实践提供技术支撑,未来可实现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体生境质量的跟踪监测。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工智能;水体生境;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图像分类;卷积神经网络;长三角
汪洁琼,江卉卿,王敏 .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图像分类与质量评价: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为例[J] .风景园林,2023,30(7):22-28.
摘要:【目的】在面向未来的“数字景观”发展趋势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城市景观空间,及其应用场景、与设计方案结合的实践路径等是未来景观设计实践落地的重要内容。【方法】立足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结合“数字景观图层”规划设计项目实践经验对此进行梳理。【结果】系统总结了数字景观技术及其“感知采集—分析计算—调节交互”的作用流程,将应用场景划分为“实体景观空间干预”和“虚拟景观场所营造”,详细探讨各场景运用技术及作用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景观“信息汇总—技术筛选—应用集成”的具体实践路径,为数字景观技术发展演进背景下的未来城市景观设计提供方法指引。【结论】数字景观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辅助城市景观空间的设计,从而塑造更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空间。未来仍需在作用机制、设计行为和跨学科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梁佳宁,李文竹,李伟健,龙瀛 .数字技术驱动的城市景观应用场景与实践路径[J] .风景园林,2023,30(7):29-35
摘要:【目的】人群的动态分布是公园内部活力及外部需求规模的关键表征,如何基于物联感知下的人群分布数据,识别并提升公园活力(即使用效率)的问题亟待解决。【方法】以天津市为例,识别差异化情景下公园绿地的活力强度、波动性特征及模式,进行服务半径内动态的需求规模与公园活力的回归分析。【结果】活力模式分类下,各级公园主要由“高强度-低波动”的锚点类、“低强度-高波动”的游离类构成,且社区公园整体使用效率高于综合公园;另外,需求导向的人群规模及波动因素对社区公园活力的影响较大,而供给导向的外部功能及内部构成等则是提升综合公园活力的关键。【结论】人群分布的实时监测为即时识别公园活力提供基础,并有助于提升公园的使用效率。
张赫,贺晶,杨天宇,曹舒仪 .人群动态分布感知下的天津市公园活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风景园林,2023,30(7):36-42
摘要:【目的】历史街区场所营造的智能化路径分析,对于提升历史街区的空间体验品质,创造融合历史韵味和现代便利的宜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景感生态理念为指导,运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智能化方法进行场所营造的智能化路径探索。【结果】在梳理景感生态学核心理论与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从本底环境要素信息和人的感知信息2个方面总结了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框架。探讨了从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愿景构建到模型构建的景感营造全过程的智能化路径。【结论】探索景感生态理念在历史街区场所营造中的应用,是实现历史街区空间体验品质提升以及智能化管理的有效路径,能够为智能化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并为其他类似场所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刘江,蒋思雨,张兵华 .基于景感生态理念的历史街区场所营造智能化路径[J] .风景园林,2023,30(7):43-50.
摘要:【目的】大数据米乐m6、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其中机器学习的应用尤为瞩目,探索机器学习对可持续建成环境研究的影响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方法】基于文献综述,聚焦城市公共健康、能源碳排放、气候环境、生态系统、绿色出行5个可持续建成环境重要议题,详述机器学习的概念、分类、重要算法及关键应用。【结果】提出机器学习应用预测性有余解释力不足的特点,梳理机器学习发展从预测性到解释性的趋势,分析机器学习应用对研究的影响。【结论】结果表明:解释性方法和可读模型增多,研究目的更加侧重决策解读和规律总结米乐m6,但基于实证研究的因果机制探索仍较少。基于此,比较分析了机器学习在不同议题中的典型应用,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人工智能;解释性机器学习;公共健康;能源碳排放;气候环境;生态系统
刘泽润,刘超 .可持续建成环境研究的机器学习应用进展与展望[J] .风景园林,2023,30(7):51-59.
摘要:【目的】智慧景观旨在通过数据驱动将景观项目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明确智能景观背景下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对促进景观项目的精准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景观”“物联网”为主题,检索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 2013—2022 年的相关英文文献,采用科学计量方法,利用COOC13.4 及VOSviewer1.6.13 计量软件,对文献数量、作者米乐m6、国家、期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物联网技术与景观项目周期密切相关,研究集中于勘察与测绘、规划设计、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四大方面。【结论】分析得出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能有效促进其在空间信息化、规划智能化、治理智慧化三大方面的发展,以期为今后景观项目周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邹尚恩,刘开鑫,孙晓辰,胡一可 .智慧景观背景下物联网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风景园林,2023,30(8):64-71.
摘要:城市街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与游憩的重要空间环境,不仅提供物质产品,还可在精神感知层面提供景观服务,是提升人类福祉的关键。既往研究依赖于有限的数据源,难以对大规模城市街区景观的居民感知展开量化分析,不利于景观服务评价体系的完善。以街景数据为基础,提取绿视率、天空视率、建筑视率3种城市室外环境视觉景观要素;对城市街区居民安全、活力、美丽、富裕、压抑和无聊6项感知指标开展测度;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视觉景观要素与居民精神感知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城市中绿色空间、蓝色空间、灰色空间随城市功能特征均呈现聚集分布的规律:整体绿色视觉要素较匮乏;积极感知与消极感知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绿视率对于居民综合感知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大范围测度城市街区景观的感知情况为景观服务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指导未来的景观提升和城市更新。
胡一可,张天霖,王磊,何捷 .景观服务视角下城市街区感知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J] .风景园林,2022,29(10):45-52.
摘要:数字时代背景下,人机交互不断革新人们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方式,让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知景观。为了系统性厘清人机交互如何作用于景观感知,首先,分析了人机交互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体验需求的影响。其次,基于人机交互的作用媒介和机制,从多源数据拓展空间信息范围(感知维度)、多通道交互增强感官体验(感知方式)、实时计算强化动态响应过程(感知过程),以及情感计算触发情感反馈(感知效果)4个层面,提出人机交互对景观感知的影响。最后,探讨未来在新信息技术、新交互方式、新智能反馈、新情感触发的背景下,人机交互可为景观感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为风景园林研究方向拓展和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张洋,葛梦婷,董孟斌米乐m6,沈熙为 .数字化背景下人机交互对景观感知的影响[J] .风景园林,2022,29(9):48-54.
耦合多元数字技术的采石场景观设计路径——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
摘要:数字技术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可以增强设计的精准度与逻辑性,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技术手段的应用,尚未形成多元数字技术融合的设计方法框架。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构建了一套耦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参数化分析设计技术及虚拟现实(VR)技术的采石场景观设计路径。相较于传统的采石场景观设计方法,该路径分为数据采集与处理、场地分析与设计、方案循证与完善这3个阶段,实现了全流程的数字化景观设计,并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为未来采石场景观设计提供方法参考,也可促进景观设计向数字化转型。
王子尧,张诗阳,王向荣,林箐 .耦合多元数字技术的采石场景观设计路径: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J] .风景园林,2022,29(4):107-113.
摘要:近年来,风景园林领域开始关注数字技术,并探索其与风景园林行业结合的可能性:其一体现在数字化技术作为工具辅助设计的过程;其二体现在对景观空间的数字化增强,创造新型的人与环境的动态互动方式,即交互景观。目前交互景观在风景园林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缺乏对其系统性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从交互模式上将其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行为感知交互景观、环境感知交互景观、虚拟交互景观。针对每个类型的交互机制、交互特征、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交互景观是数字化技术驱动下,对风景园林要素中人、空间、环境之间关系的新探索,为风景园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张洋,李长霖,吴菲 .数字化技术驱动下的交互景观实践与未来趋势[J] .风景园林,2021,28(4):99-104.
摘要:在大力倡导健康城市理念的背景下,恢复性景观受到广泛关注,但其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首先,将景感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引入恢复性景观研究中,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多源数据以及趋善化模型等景感生态核心技术在恢复性景观领域的应用潜力,总结了三大核心优势:在数据层面实现获取途径的多元化及动态化;在方法层面强调对自然和感知要素的系统分析;在实践层面强调在“研究—设计—评价—优化—研究”的循环中提升景观的质量,同时指出景感营造的设计理念在实现景观恢复效应时的作用机制。其次,在此基础上,从本底生态环境信息和以人为核心的感知信息2个层面分析了恢复性景观的基本景感特征。最后,通过构建恢复性景观的景感系统以及提出具体的景感设计策略,进一步阐明景感生态理念在恢复性景观设计中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恢复性景观;景感生态学;物联网技术;趋善化模型;多源数据;健康城市
刘江,唐新蔚 .基于景感生态理念的恢复性景观设计思考[J] .风景园林,2021,28(3):107-112.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归纳为:生态与形态的协同、人群需求的满足、设计与实践的革新。为寻求出解决上述核心科学问题的对应数字景观技术手段,首先,以Web of Science中2010—2020年发表的5328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知识图谱计算工具Citespace软件展开定量研究;其次,结合文献研究的方式,理清全球范围内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新兴技术手段,并探讨新兴的数字景观技术在解决现阶段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相关问题时的具体作用;最终,提出“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方法融合以及“全流程、精准化”的设计实践协同,将是数字景观技术在我国风景园林领域的未来发展应用趋势。
关键词:风景园林;数字景观技术;Citespace;运用策略;生态形态;公众需求;设计实施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 .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J] .风景园林,2021,28(1):46-52.
摘要: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数字化的新型手段与表现方式,可以通过建立数字化的模型表述客观、真实的园林世界,激发设计师的创新设计思维和创新方法。以BIM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案例为基础,探讨了BIM技术叠加倾斜摄影、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和平台的策略和关键技术,解决了园林项目现状环境、地形与设计的BIM模型结合的问题。BIM+技术在规划设计阶段应用研究,可以真实反映现状情况及设计意图,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数字化提供一种思考构架和经验模式。
关键词:风景园林;BIM技术;BIM+技术;数字化技术;关键技术;倾斜摄影;地理信息系统
吕志华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数字化研究[J] .风景园林,2020,27(8):109-113.
摘要:机器学习使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及充分利用数据中蕴含的知识与价值成为可能。探索基于机器学习在风景园林领域智能化分析应用的途径,开展3个实验。其中2个与数据分析研究相关,提出基于调研图像色彩聚类分析的城市色彩印象和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景观视觉质量评估与网络应用平台部署实验。最后1个实验与数字化设计创作相关,提出用于设计方案遴选的地形生成方法,包括2个子项目:应用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地形生成和建立遮罩、预测未知区域的高程。3个实验应用到机器学习中分类、聚类和回归3个主要方向中的算法以及深度学习的生成对抗网络,对传统的研究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因此,在应用机器学习风景园林领域,可以有效地从多源数据中学习相互增强的知识,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包瑞清 .基于机器学习的风景园林智能化分析应用研究[J] .风景园林,2019,26(5):29-34.
摘要:近年,水生态景观的建设性破坏现象与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协调水生态景观复杂系统中并存的水利安全、生态安全和景观需求引发了业界的广泛思考。从水环境特点及其评价因子入手,提出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起水景观物理形态与其内在生态特征的动态关系,并通过设计—分析—评价—再设计的循环设计路径,实现多方案比选,提高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促进其多目标融合。结合2个实践案例,对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流程和工具予以阐释,为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杨冬冬,曹磊,刘海龙,赵新 .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探索[J] .风景园林,2019,26(5):77-82.
摘要:新技术条件下测度街道绿化品质,实现人眼视角绿化可见度与街道可达性的整合分析。抓取上海的大规模街景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提取绿化可见度,将其与基于空间网络分析的街道可达性开展叠合分析,并与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绿化率比较,发现绿化率难以准确展现市民日常生活中绿化接触度。运用新技术和新数据推动精细化规划导控,实践上能实现大规模分析并保证高精度结果,理论上能为规划政策的人本视角转型提供支撑。
叶宇,张灵珠,颜文涛,曾伟 .街道绿化品质的人本视角测度框架:基于百度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大规模分析[J] .风景园林,2018,25(8):24-29.
摘要: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工程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尚未深入城市设计领域。其精准监测的优势既能避免人眼观察的偏差,又不会像便携式测试仪器一样对被测试者造成心理困扰而导致实验误差。城市街道空间承载着市民丰富的日常生活,是研究行为—空间关联的绝佳场所。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引入城市街道空间研究是一项新的尝试。不同于传统的肉眼观察感知或单张图片分析的方法,该技术意在通过对连续的摄录视频进行帧间差值分析以得出精确的行为—空间关联图像,准确客观地分析并还原人群的空间行为模式,进而从人群空间行为的层面指导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精准化设计与研究的发展。
胡一可,丁梦月,王志强,张可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 .风景园林,2017,24(10):50-57.
学术主持人与您聊新刊 《风景园林 》2023-07 景观智能化规划与设计